时间:2019-09-06 阅读:()
高校类型:民族
高校特色:
高校隶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院士:-- 博士点:44 硕士点:1
高校分布:湖北
通讯地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邮编:430074
联系电话:招生咨询热线:027-67842763
学校网址:学校网址http://www.scuec.edu.cn学校本科招生信息网http://zsb.scuec.edu.cn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内蒙、新疆、山西、江苏、上海、河北、湖北、河南、山东、广西、西藏、云南、宁夏、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四川、甘肃、海南等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现有教职工2114人,其中专任教师1375人。教师里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5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91%,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现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7项议案获得省政府参政咨询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老挝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7年,民族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2001年至今连续16年8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
泰山学院2013年院(部)及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 学院名称 | 本科专业 | 学科 | 专科专业 |
门类 | ||||
1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
汉语言 | 文学 |
| ||
汉语言国际教育 | 文学 |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 |
| ||
广告学 | 文学 |
| ||
2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
日语 | 文学 | 商务英语 | ||
3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艺术学 |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
舞蹈学(舞蹈方向) | 艺术学 | |||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 | 艺术学 | |||
4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工或艺术 | 服装设计 | ||
5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 | 理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高智能手机开发方向) | 理学 | |||
应用统计学( 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 | 理学 | |||
6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理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学 | 应用电子技术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电子方向 ) |
|
|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学 |
| ||
通讯工程 | 工学 |
| ||
7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 | 理学 |
|
应用化学 | 理学 |
| ||
环境科学 | 工或理学 | 应用化工技术 | ||
制药工程 | 工学 |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
材料化学 | 工学 |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
8 | 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 生物科学 | 理学 |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学 | |||
9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
地理科学 | 理学 |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房地产方向 本科 | 理学 | 旅行社经营管理 | ||
10 | 教师教育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教育或理 | 初等教育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 |
| ||
11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
舞蹈学(健美操方向) | 艺术学 | |||
12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
自动化 | 工学 |
| ||
电子商务 | 管理、经济或工学 |
| ||
13 | 机械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工业设计 | 工学或艺术学 | 建筑工程技术 | ||
土木工程 | 工学 |
| ||
14 |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
15 |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 历史学 | 历史学 |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历史学 |
| ||
社会工作 | 法学 |
| ||
16 | 商学院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会计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市场营销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
17 | 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