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9 阅读:()
高校类型:工科
高校特色:211
高校隶属:教育部
院士:6 博士点:114 硕士点:59
高校分布:江苏
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
联系电话:0516-83591555 0516-83591666
学校网址:http://www.cumt.edu.cn/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我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并跻身于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位于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10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在新时代,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学校设有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矿业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孙越崎学院、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学校另有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等两个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和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三位。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91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24人,副教授746人;博士生导师370名,硕士生导师975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拥有16名两院院士(含外聘),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7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5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63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0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学校以孙越崎学院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建立绿色通道。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460余人。
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6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83项、授权专利5425项(其中发明专利1276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70余万册,数字图书328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董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121家,全面合作单位达到78家,与8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学校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十二五”期间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培训任务,在煤炭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在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中国矿业大学改革与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使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汇聚世界一流学者、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矿业大学。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创新的工作举措,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专业介绍
我校本科招生共两个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
l 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一直坚持少而精的办学理念,小规模招生,从严执教,强调高进、优教、严出,医学预科与医学本科分段式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行导师制,在临床教学阶段,由临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强调因材施教、精雕细刻,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为了更加开阔医学生的视野,学校每年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等院校进行短期临床学习。该专业2007年度被列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2003年起,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招生计划纳入清华大学总招生计划,由两校共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凡志愿报考协和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可同时报清华大学其他理工类专业。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经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批准,协和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纽约)的资助下,自1995年起又设立了医学博士和理学博士(M.D.&Ph.D.)双学位教育项目,选拔少数经过八年学习、取得医学博士(M.D.)学位的优秀毕业生,继续学习3年时间,进一步加强其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再授予理学博士(Ph.D.)学位。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医疗实践能力,又具有独立进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双博士 。
培养目标:实行八年一贯制,加强基础,注重技能,强调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科研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能力,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富有开拓精神,具有满足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为八年。前两年半为医学预科阶段,在清华大学学习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后五年半为医学本科阶段,在协和本部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完成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学生按规定修完全部课程,成绩优秀者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第一阶段:医学预科阶段,五个学期,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进行。除了外语、政治、人文、体育等公共课程以外,还包括微积分、无机与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几何与代数、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
第二阶段:基础医学阶段,三个学期,在校本部基础医学院进行。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心理学等。
第三阶段:临床医学阶段(含见习),四个学期,在校本部临床医学院进行。课程包括诊断学、放射诊断、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科学、皮肤科学、流行病及社区卫生学、卫生学、核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伦理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临床药理学、社会医学、变态反应、临床肿瘤学等。
第四阶段:临床实习及科研训练,四个学期,其中毕业前8个月时间为科研训练课时间,必
须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科研题目并通过答辩。
临床教学基地:
学校下属六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液病医院、南京皮肤病医院。
此外学校还拥有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医院等教学医院。
学生就业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各大医院、研究所从事临床医疗、基础医学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
2 护理学专业介绍:
我校于1920年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所培养大学水平护士的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毕业生王琇瑛、陈路得、林菊英三人先后获得了南丁格尔奖章,成为协和护理人才的典范和中国护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198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我国率先恢复了护理专业的本科教育;1996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护理学院,并于同年招收了第一批护理硕士生;2005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合作,招收了第一批护理学博士生。目前我校的护理教育已经形成博士、硕士、本、专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健康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我院承担了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改革项目中护理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进行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后的新课程突出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并淡化了学科间的界线,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该项教改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得到了国内外护理界同仁的肯定,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护理本、专科实习基地:
临床护理实习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
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方庄医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和平里医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1) 护理本科:
经卫生部和教育部批准,在国外资金的资助下,学校按21世纪教育目标,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新的教育模式,实现与世界护理教育接轨。学制为四年,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男、女兼收)。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课程,完成临床实习和科研训练。学生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的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并在学术方面进行国际交流,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要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护理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等。
主要课程:人体生物学Ⅰ、Ⅱ、Ⅲ,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Ⅰ、Ⅱ、Ⅲ、Ⅳ、Ⅴ、Ⅵ,生长发育,沟通交流,心理学,人类发展与哲学,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
学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适宜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及相关工作。其就业方向为各大医院、护理教学单位、医疗保健机构等。
(2) 护理专科:
我校的护理专科为三年制。因考虑到护理学是提供卫生保健服务,促进身心健康的专业学科,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护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大力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护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校护理专科自2004年起试行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的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临床护理骨干人才。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护理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等。
主要课程: 人体生物学Ⅰ、Ⅱ、Ⅲ,药物治疗学,健康评估,生长发育,护理学基础,护理学Ⅰ、Ⅱ、Ⅲ、Ⅳ、Ⅴ、Ⅵ,心理学,沟通交流等。
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情况:
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符合转入本科学习条件者,经学校考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可直接转入本科继续学习,学习期满按本科生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其他专科生毕业后,可通过成人高考再进入专科升本科的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成人教育毕业证书。
专科毕业生适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其就业方向为各个医院和医疗保健机构。